以下文章來源于科技與金融雜志 ,作者編輯部
文|周會霞 編校|吳政希
圖|由受訪者提供
2022年,數字人民幣依舊是數字經濟最火熱的主角。從鄉村振興到數字冬奧,從商超零售到繳稅試點,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正在不斷豐富,由此帶來的創新需求和產業迭代機遇也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不完全統計,2021—2022年數字貨幣行業發生融資事件18起,融資金額達數十億元。《科技與金融》記者通過梳理相關金融科技上市企業公告也發現,已有多家企業在其投資平臺上就數字人民幣業務進行發聲:拉卡拉稱正著手推進手環等硬錢包研發,廣電運通已參與了多家銀行的數字人民幣紅包發放項目,高偉達表示其具備了數字人民幣及信創相關技術儲備……長亮科技相關業務負責人在接受本刊采訪時也表示,公司已協助金融機構客戶參與了多地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及推廣,并研發了合作銀行的數字人民幣錢包產品。越來越多的企業已加入到了數字人民幣的行業生態共建中。
重塑支付服務格局
根據央行數研所統計,截至2022年8月31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從原來的“10+1”試點地區拓展到15個省份的23個地區,累計交易筆數已超3.6億筆,交易金額達1000.4億元。
風口之下,資本蜂擁而至。除了在一級市場異常活躍,在二級市場中,數字人民幣的相關概念股也備受追捧。2022年初,相關概念股曾連續收獲十多個漲停板,主力資金對數字人民幣的樂觀預期可見一斑。
在長亮科技數金子公司業務部市場總監羅專看來,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運營機構都只是配合央行做一些前期的試點工作,其盈利商業模式還不夠清晰,數字人民幣也尚未形成真正的產業。
一旦數字人民幣大面積試點或推廣,必然產生海量的數字化支付場景,由此帶來的產業迭代需求,才是業態內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機遇。
“在數字人民幣創新的過程中,用戶對渠道的依賴還將不斷降低,這也將重塑支付服務格局。”羅專稱,這也正是資本早早布局的原因。
近十年來,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為代表的電子錢包的崛起,曾打破過中國支付產業鏈的模式,并從中分得一杯羹。但是,作為非現金支付的方式,基于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行卡的支付需要通過清算機構實現資金流和現金流的統一,產業鏈所有玩家的收入均來自于用戶支付的手續費。
而作為支付即結算的法定貨幣形式,數字人民幣的債券轉移可直接在消費者和商戶之間完成,并不需要清算機構參與,這意味著支付的鏈條將被大幅縮短,手續費被取消。隨著現有支付格局的重塑,金融科技產業也將發生重大變革。
對此,長亮科技早有布局,并已做好相關技術儲備。羅專表示,長亮科技的強項主要是為銀行進行系統建設,搭建數字人民幣的受理環境。
基于公司20多年來在銀行核心系統與支付系統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技術積累,以及公司對數字人民幣技術策略及應用場景的分析,長亮科技已與多間銀行合作研發了數字人民幣錢包產品,并與部分客戶進行了研發技術對接,目前已具備完整的數字人民幣錢包平臺整體解決方案和落地實施能力。
從場景與技術角度來看,隨著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豐富化,其支付交易一定是高頻且高并發的,這意味著數字人民幣的推廣使用,非常需要銀行相關系統的配合與改造。對于長亮科技對此是否做好了長期的準備的提問,羅專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數字人民幣未來一定是一個業務流量非常大的系統,長亮科技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銀行未來10到15年中的高性能、高并發的需求,在技術架構方面已經有很多前瞻式的考量,因此將有能力承接數字人民幣帶來的爆發式增長。”
拓展特殊應用場景
如前文所述,數字人民幣累計成交額之所以突破千億元大關,應得益于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截至目前,各地除了日常消費、封閉試點等通用場景,也在打造一些特殊場景,如消費紅包、政府補貼、專項資金、預付費等,支撐這些場景的智能合約技術也成為不少金融科技企業布局的重點。
事實上,智能合約在數字人民幣推廣初期并未被立刻成為焦點。對此,長亮科技人工智能技術開發部門技術總監劉明晶解釋稱,數字人民幣在試點之前都在做基礎場景,但其在B端的發展僅僅依靠傳統支付場景是不夠的,在進入創新場景時,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智能合約技術才能完成。
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技術應用,是通過對特定數字人民幣設定支付限制條件,如特定場景、支付條件、支付金額等,用技術手段杜絕預付卡資金被挪用的可能。
具體而言,在預付資金管理領域,智能合約可以有效防范資金挪用,實現透明管理,兼顧現有商業模式。在財政補貼、科研經費等定向支付領域,智能合約能夠監測支付用途,提升政府資金使用效率。在資金歸集、智能分賬等資金結算領域,智能合約能解決支付交易處理的合規問題,提高資金處理的準確性與自動化水平,降低人工處理差錯和風險。
“目前智能合約的應用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央行沒有開放智能合約的接口,大多數企業也屬于觀望的狀態,整體技術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的運轉。”在劉明晶看來,智能合約的推廣有賴于央行數研所提供平臺和開發接口,制定基本規則,有實力的機構再研發各類型的智能合約接入,而其能否廣泛地應用,更多地取決于能否建立起可信的、開放的生態體系。
“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技術應用是值得探索和推廣的,長亮科技也進行了一年多的布局,已經申請了幾個相關專利,AI部門還自主研發了智能合約生成系統,可以為每個銀行的客戶提供一個數智孿生機器人,進行貸款全過程的數字化分析、評估和協商。”他說道,長亮科技計劃通過運用智能合約技術完善智能分賬的流程,使消費資金所有權比之前更明晰,保障資金及時自動劃轉的場景,依賴可信信息實現商戶、銀行的數字經營、數字營銷等場景落地。
各方權責利尚不清晰
作為金融科技多年的參與者和觀察者,長亮科技數金子公司業務總部總裁助理楊小強對數字人民幣的前景也十分看好,但他對行業發展也提出了新的疑慮:運營機構在數字人民幣發展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這幾年我們在與客戶合作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最主要的一點是由于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各方的權責利關系還不清晰,這使得一些商業銀行在推廣數字人民幣過程中的積極性并不高。”
楊小強說道,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確定了10家指定運營機構,包括六大國有銀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網商銀行、微眾銀行、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央行、運營機構和商業銀行之間關系的不同安排,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對數字人民幣發展產生影響。
他解釋道,在目前的模式下,非指定運營機構的商業銀行若想開發數字人民幣業務,需要對接到指定運營機構的端口,一來接口有限,商業銀行不一定能在短期內滿足客戶的兌換需求,二來商業銀行要將自己的客戶身份數據和業務數據提供給了運營機構,這些都可能會打擊非運營機構銀行服務數字人民幣客戶、開展業務的積極性,阻礙數字人民幣發展流通。
隨著數字人民幣的進一步發展,運營機構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和其他商業銀行的關系,如何獲取一定收入以保證運營通暢,應該有哪些規定對其進行約束,都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規矩定好了,大家的疑慮打消了,各種創新應該會很快到來。”楊小強稱。
新冠疫情以來,全球數字化轉型與數字貨幣研發均按下了快進鍵,這也為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插上了“翅膀”。為了搶抓機遇,長亮科技已在長沙設立了一個服務于數字人民幣相關應用場景的子公司,為銀行提供數字人民幣受理場景搭建和推廣服務。
與此同時,堅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疆拓土的它近期還收到了泰國金融局的邀請,為后者提供數字貨幣業務運營模式等各方面的建議。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出海之路也正在提速。